1966年6月18日,毛泽东主席抵达自己久违的故乡——湖南韶山,并在滴水洞住下了整整11天。 滴水洞位于韶山市的西部,距离毛泽东铜像约四公里的峡谷深处,四周景色宜人,鸟鸣清脆,芳草萋萋。 毛主席到达的第二天,恰逢一场大雨过后,望着雨后焕然一新的翠绿山谷,仿佛一切都被大自然重新洗净了,显得格外清新与生机盎然。 站在山谷中,毛主席若有所思,随即作了一首七言律诗《七律·有所思》,似乎是在感叹时光与岁月的变迁。 那么,这段主席在滴水洞隐匿的11天里,究竟经历了什么呢? 展开剩余90% 张耀祠,中央警卫...
1966年6月18日,毛泽东主席抵达自己久违的故乡——湖南韶山,并在滴水洞住下了整整11天。
滴水洞位于韶山市的西部,距离毛泽东铜像约四公里的峡谷深处,四周景色宜人,鸟鸣清脆,芳草萋萋。
毛主席到达的第二天,恰逢一场大雨过后,望着雨后焕然一新的翠绿山谷,仿佛一切都被大自然重新洗净了,显得格外清新与生机盎然。
站在山谷中,毛主席若有所思,随即作了一首七言律诗《七律·有所思》,似乎是在感叹时光与岁月的变迁。
那么,这段主席在滴水洞隐匿的11天里,究竟经历了什么呢?
展开剩余90%张耀祠,中央警卫团的团长,毛主席身边最亲近的保卫工作者之一,曾在多个历史时期为主席提供安全保障。
自红军时期开始,张耀祠便肩负起照顾主席的责任,直到1976年,长达四十余年的岁月里,他的工作一直围绕着主席的日常生活与安全。
1966年,毛主席突然独自返回韶山,隐匿行踪的11天引发了社会上各类猜测。到底主席为何要躲避公开行踪呢?这11天的经历,到底发生了什么?
多年后,张耀祠为公众揭开了这段历史的“谜团”。
6月18日,毛主席在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的陪同下,乘车返回了他久别的家乡——韶山。
此行还带着湖南省公安厅的两名工作人员、新华社记者及随行警卫人员一同前往。
韶山西面有三座大山,滴水洞就隐匿其中。
进入滴水洞的唯一道路,盘山路蜿蜒曲折,沿途风景如画,尤其是当车队经过毛主席曾经游过泳的韶山水库时,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往昔的岁月。
这条路,宛如“铜墙铁壁”,让人一旦进入,便无从再出。沿途的绿树成荫,空气清新,让人陶醉。
走过一座小巧的流水桥,便能看到滴水洞的身影。
滴水洞的名字来源于这里的山洞,桥头常年滴水,即便是在干旱季节,水珠依旧不停地滴落。这种自然现象也让毛主席为之动情,给这片山洞起了个外号:“西方山洞”。
滴水洞不仅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,也是毛主席祖先的家乡。主席曾说:“我的祖先就住在滴水洞旁边的虎歇坪,为了选择这个风水宝地,我曾请风水先生占卜整整十一天。”
来到滴水洞后,毛主席顿时感到心旷神怡,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在这里度过的时光。“这地方好啊,我小时候在这放牛,跟小伙伴们也曾打过架。”他感慨道。
早在七年前,毛主席曾回到过韶山。当时,阔别家乡32年的他在1959年6月视察工作时,提出了一个请求:“你们研究一下,能不能在滴水洞修几间茅房,其他领导可以过来休息,等我退休了,也想回来住住。”
两年后,滴水洞别墅就建成了。尽管外观看起来简朴,但毛主席对此很满意。
滴水洞的别墅虽简朴,但却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。这里有主席下榻的1号楼,其中设有会议厅、卧室、办公室等功能区,2号楼则是专门为客人准备的住所,而3号楼则是警卫人员的宿舍。
尽管设施简陋,毛主席却觉得十分舒适。他高兴地说:“这个洞子一半是天生的,一半是人工的,修建得很好。既然建了,就要好好管理,不能破坏。”
1960年代,正值没有空调的年代,长沙的夏天炎热无比。虽然滴水洞位于山中,气温较高,但同志们为了让毛主席感到凉爽,特意搬来了几个大木桶,装满了冰块,用电风扇将冰冷的气流吹到屋里。毛主席笑着说:“这‘土冷气’不错嘛!”
这座别墅虽然条件简陋,但毛主席的生活依旧保持着节俭与简单的原则。他在滴水洞度过的11天里,没有过多奢侈的需求,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。
主席隐匿行踪的这段时间,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到位,甚至连中央的高层领导也无法得知毛主席的确切行踪。而毛主席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,包括亲堂弟毛泽连、朋友李春华等,也未得知这一消息。
然而,当车队驶入韶山时,毛主席的归乡几乎“走漏了风声”。
回家的路上,毛主席指示司机放慢车速,自己侧身望向窗外,仔细看着经过的韶山陈列馆、毛震公祠等心中记忆深处的地方。
尤其在经过东茅塘时,毛主席的祖宅所在之地,他探头向外看,恰巧被正在砍柴的小姑娘发现。小姑娘高兴地呼喊:“毛主席回来了!毛主席回来了!”
消息随即传开,最后公安局人员介入,称是公安厅的领导来访,只是身材长相与毛主席相似,才将这场“误会”压下。
滴水洞别墅内部的设施虽然简单,但毛主席的生活却一如既往地简朴。
当他看到工作人员为他准备的全新床单时,他要求把新的床单和被罩拆掉,取而代之的是他带来的旧床单和被罩。甚至他的睡衣和拖鞋都是他自带的旧物。
餐食方面,毛主席也秉持简朴的原则。为了确保主席的饮食,工作人员特意从长沙请来了一位特级厨师。然而,毛主席的饮食却依旧保持着极为简单的家常风格。
他喜欢吃辣椒、大蒜、黄瓜等蔬菜,荤菜偏爱火焙鱼、石灰泥鳅等,偶尔也会享用毛式红烧肉解解馋。而主食则是大米、玉米和红薯等。
虽然菜肴不丰盛,但毛主席依然吃得津津有味。为了不浪费粮食,主席甚至叮嘱厨师,如果剩下食物,要保存起来,自己下一顿再吃。
有一次,厨师给主席做了些野生蘑菇,但蘑菇中竟然有虫子。厨师慌忙道歉,毛主席却笑着说:“这有虫子说明这菌子没毒,不必换了!”
主席的这次隐匿行踪的11天,除了读书、批阅文件,更多的是思考与沉静。他几乎不允许任何人打扰,度过了一个非常安静的时光。
这些日子里,毛主席到底阅读了哪些书籍,批阅了哪些文件,始终成谜。
临别时,毛主席想起了未曾拜祭的祖先,心中感慨万千,写下了《七律·有所思》:“一钩流水一拳山,虎踞龙盘在此间。灵秀聚钟人莫识,石桥如锁几重关。”
尽管毛主席此行在韶山隐匿行踪的11天引起了广泛关注,但早在1959年,他的第一次家乡之行便轰动一时。
1959年6月25日,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时,受到了当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。在这一行程中,他也参观了滴水洞,并表示想在这里修建一个简单的居所以供退休后使用。
滴水洞与毛主席的渊源,从那时开始便已悄然结下。
他曾在滴水洞水库旁游泳,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,也再次与家乡的景色产生了深深的联系。
滴水洞别墅的建设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,毛主席的回归让人们看到了他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。
然而,尽管他如此钟爱滴水洞,但最终毛主席未能实现再次回到这里的愿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